周五下午三点,A股收盘的钟声敲响。沪指微跌0.12%,深成指下滑0.26%,创业板指收跌0.38%——这是连续第三个“黑周五”了。交易大厅里,几位老股民盯着屏幕上3645点的年内高点痕迹,摇头叹息:“又差一口气,这3700点的坎儿就这么难迈?”
市场情绪在周末发酵时,一则公告突然点亮了投资者的手机屏幕。证监会于休市期间紧急发声,三条清晰的政策信号划破市场迷雾:
第一,严控IPO扩容,明确表态“不会放任IPO无序扩张”,为市场吃下定心丸;
第二,培育长期资本,“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打造A股慢牛根基;
第三,强化逆周期调节,通过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及回购激励等措施稳定市场。
数字背后,证监会的政策早已悄然发力。2025年至今仅有63家企业登陆A股,与去年同期100家相比锐减近四成。发行节奏的“踩刹车”,显露出监管层对市场承受能力的精准把控。
“现在正是中报季,市场暗雷不少!”一位券商自营部经理连夜调整策略报告,“但证监会的及时表态,明显是要压住恐慌情绪。”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三个月前那场政策风暴——5月7日开盘前半小时,央行、证监会、金管局三大掌门人罕见同台,宣布调降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瞬间激活5000亿险资入市潜力。当日北向资金汹涌流入80亿元,创下年度纪录。
而今政策接力棒传到“长期资本”手中。据内部人士透露,监管层正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已明确要求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彻底扭转基金经理“追涨杀跌”的痼疾。
市场资金面暗流涌动。虽然周五内资主力出逃500亿引发担忧,但1.7万亿的成交额仍稳居高位,北向资金更悄然转为净流入。“场外百万亿级别的居民储蓄和理财资金,哪怕1%流入股市都是万亿量级”,私募基金经理陈昊在晨会中划重点,“资产荒背景下,股市已成资金洼地。”
技术派交易员则紧盯关键点位。本周沪指三度站上3600点,确认突破有效性。历史轨迹显示:自6月行情启动,指数两次回调后均反弹约150点。当前从3547点起步,理论目标位恰指向3700点关口。“2015年后A股在2440-3731点箱体震荡十年,一旦有效突破3731点...”技术分析师在直播中停顿片刻,“翻倍行情目标位指向5378点。”
周末利好接踵而至。养老金上调2%的消息获得财政背书,长线资金池持续扩容;英国央行年内第五次降息,全球流动性宽松潮推高A股配置价值。深圳某量化团队连夜调整模型:“股票回购再贷款期限从1年延至3年,国资平台获1800亿‘弹药’,这些都在改变多空平衡。”
周一开盘在即,多空博弈已进入白热化。周五尾盘,证券板块精准回踩1611点支撑位,多元金融个股频频异动,似有资金悄然布局。“周末没有利空就是利好!”北京某营业厅里,老股民们热议着“牛市红周一”的历史规律。
3700点攻坚战已无退路。若能放量突破,蛰伏的万亿级场外资金或将成为点燃行情的导火索;而量能若持续徘徊在1.7万亿,则需警惕横盘转弱风险。
晨曦微露,交易员们陆续走进券商大厦。电梯间里,有人手机弹出英伟达再创新高的消息。“慢牛不需要狂奔”,一位基金经理按下楼层键,“就像吴清主席说的——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这才是A股最硬的底气。”
3700点的城门下,资金与政策的角力才刚刚开始。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