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9****8848
您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是出了家的林《黛玉P》LUS版

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是出了家的林《黛玉P》LUS版

发布时间:2025-08-11 02:59

有很多网友疑虑:“十二金钗中为什么把妙玉排在前面,她又不是贾府的人?”妙玉谐音“庙”玉,暗指出家的黛玉。红楼梦作者借描写妙玉及其未来的结局暗喻黛玉如果选择出家,那...

产品详情PRODUCT DETAILS

有很多网友疑虑:“十二金钗中为什么把妙玉排在前面,她又不是贾府的人?”

妙玉谐音“庙”玉,暗指出家的黛玉。

红楼梦作者借描写妙玉及其未来的结局暗喻黛玉如果选择出家,那她的人生命运就是这样的。

妙玉和林黛玉在各方面几乎是如出一辙。

两人是老乡,都是苏州人,都父母双亡,学问、外貌也都很好,也是从小体弱多病,必须要出家才能痊愈。

差别在于:妙玉为了活下去选择出家,而林黛玉的父母不舍得让她出家。

在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道: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红楼梦

黛玉没有选择出家这条路,拖着个病体,还见了外人,更是为情所困,止不住的相思泪,最后泪尽而亡....

这个结局过于残忍,那么作者给看官们规划一条黛玉出家的人生路线。

于是妙(庙)玉闪亮登场了,妙玉的出家不是主动的,只是为了活着,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形成了妙玉“身披袈裟,心恋红尘”的矛盾体。

作者给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洁”与“不洁”“空”与“未空”这诸多的矛盾造成了妙玉“世难容”的局面!

红楼梦原著中妙玉出场描写并不多,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她的形象特征。

妙玉怎么进的贾府?

起因是:贾府的省亲大观园里有一座专供理佛的栊翠庵,庵里需要入住一位有些名气的尼姑,刚好妙玉就在京城修行,而且小有名气,于是贾府的管家林之孝家的就向王夫人推荐了她。

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红楼梦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得出妙玉:心高气傲,不巴结,不畏惧权贵。

比起张道人,尼姑庵的净虚老尼那些唯利是图,阿谀奉承之辈,品质不知强了多少倍!

在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吃茶那段,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让很多人诟病,其实妙玉并不是嫌贫爱富,看不起底层人,妙玉是鄙视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这种行为。

在妙玉看来刘姥姥和她虽然不是同一类人,但目前都是在依附贾府,处境相似。

妙玉的原则是:我虽然寄居你贾府,但我是有价值的,能自食其力,决不阿谀奉承,我要保持我的尊严!

但是刘姥姥却打破了这一原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你刘姥姥太“内卷”。我瞧不起你没有底线的卖弄,更不屑于你的“哗众取宠”!

黛玉也同样,她形容过刘姥姥是:母蝗虫。

有很多人抓住这个把柄来诟病黛玉的刻薄,看不起底层人,其实不是黛玉看不起刘姥姥的身份,是看不上刘姥姥的这种摇尾乞怜的行为。

同时也道出作者的心声,曹雪芹家道中落后,过得也是惨不忍睹,寒酸困厄。

但是依然保持那份贵族的清高,对阿谀奉承那一套不屑一顾。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但是现代人用辩证思维去考虑问题,站在刘姥姥的角度上想,刘姥姥也确实是为了生存不惜放下面子和尊严去巴结权贵。

这是入世者的思维。但曹雪芹不是,妙玉不是,黛玉更不是,他们是正邪两赋之人。

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

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

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

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妙玉出身高贵,美貌与智慧并存。怎奈身弱多病,被迫成为尼姑,随之父母双亡,就连唯一能呵护她的师傅也圆寂了,她成了真正的孤女。

想想也让人怪心酸的!

妙玉来到贾府,名义上是请来的,其实是走投无路,寄人篱下。

这些她怎会不明白,但她不想承认,就是要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冷”是妙玉的秘密武器,“怼人”是她的杀手锏。

整日里带着面具,假人一样“装”,可她只是一个十多岁的青春美少女,看到大观园里嬉笑玩闹的姐妹们,她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但是她不能,由于身份的限制,又自小接受道佛思想教化。

在第六十三回,通过邢岫烟,我们得知妙玉

“常赞文是庄子的好,还像庄子一样自称“畸人”

红楼梦

庄子奉行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尘硝。

《庄子》讲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畸人的故事。他们外貌奇丑,招人嫌恶,但是精神境界非常之高。

妙玉向往庄子笔下畸人超越了有形物质世界而达到精神上至高的逍遥游境界,所以引为同道。

十多年的参禅悟道让妙玉有了一定的慧根,她希望自己能像庄子一样逍遥自在、摆脱痛苦,不同凡俗。

在与外人的交往过程中,她也是按这一理念行事,以至于落得个“不合时宜”“放诞诡僻”的印象。

这些都让很多人琢磨不透,不想和她相处,看着别扭。

但是黛玉懂她,在妙玉请黛玉喝茶那段,面对妙玉的抢白,一向伶牙俐齿的黛玉什么都没说。

聪慧的黛玉能看得出:

妙玉就是出家后的黛玉plus版!

妙玉的“装”活的很累,让人敬而远之,但是又何尝不让人唏嘘!

本应是情窦初开,无忧无虑的美少女,却不得已地身披袈裟,参禅悟道,每日青灯古佛,十八岁过着八十岁的生活.…..

哪个少女不怀春?谁又能屏蔽丰富精彩的生活?

妙玉内心向往的世俗美好生活,只能远远的观望着,默默的想着,却没有资格拥有,无望的痛苦只能一个人细细品味。

看过雪中红梅这一场景我一直在想:

如果说皑皑白雪是妙玉追求的清雅高洁,一尘不染,那么红梅就是她内心深处留恋的那一抹红尘。

最终妙玉还是放下了。

中秋夜妙玉邀请黛玉、湘云到栊翠庵喝茶续诗的那段描述的温馨又美好。

第76回原文:

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改,即请改正改正。”

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若再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

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切去搜奇见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二人皆道极是。

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反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

红楼梦

这一大段对话说明妙玉放下了,做回了自己。不再纠结,放下了红尘俗念。

同时也在安慰和她一样寄人篱下的黛玉和湘云,风雨总会过去,好日子总会来到的,多么通透又善良的妙人!

妙玉这个“妙”字用的好! 这是作者对妙玉的偏爱。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我一直不想知道妙玉的结局,所以我看红楼梦只看到80回,到这里就打住吧!#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举报/反馈

服务项目
客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