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秋。对南方很多地方来说,热还没退下去,秋已经提前上了岗。
别小看这个节气的拐点,它就像一根分水岭的线,不知不觉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身体状态。你可能还在空调房里出不来,汗照流,冰啤照喝,但身体已经悄悄开始转弯了。
这时候,如果生活习惯不跟着调整,很多平时看起来“没事”的小毛病,就容易在这时候被放大。谁不是忙?但再忙,也别拿身体开玩笑。
今天,就把话打开天窗说亮话,立秋这天,不管你多忙,千万记住: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少一样都不行。
先说“1不穿”。指的是不穿湿衣服、不穿贴身闷热的紧身衣。很多人夏天一身汗,衣服湿了也不换,图方便、怕麻烦,结果就埋下了病根。
尤其立秋以后,早晚温差开始拉大,汗还没干,风一吹,湿气就顺着皮肤钻进身体。湿气重、风寒入体,很多所谓的“老寒腿”“肩周炎”,都是这么一年年积出来的。
我记得有位三十来岁的女性患者,长期穿运动内衣做高强度健身,出汗之后不及时更换,下腹部一到秋天就隐痛,后来查出是盆腔积液反复发作。
盆腔炎、尿路感染、关节不适,其实很多都跟衣服湿、透气差脱不了干系。穿衣服这事说简单也简单,但能不能坚持换干净、干燥、宽松的衣物,是不是能及时脱掉汗湿的贴身衣物,身体其实记得很清楚。
再说“2不睡”。这不是说不让你睡觉,是提醒你,别再熬夜、别贪凉睡地板、别风口直吹。
夏天大家都任性,空调一开一整晚,觉得舒服就好。但立秋后,夜里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开始对身体有影响了。尤其是脾胃和肺,最容易在这个时候出问题。
肺为娇脏,最怕燥也怕寒。空调风口对着睡,早上起来咳嗽、鼻塞、喉咙干,就是最直接的信号。
还有一类人,喜欢趴在办公桌上打盹,或者晚上在沙发上倒头就睡。立秋后这么睡,不但影响血液循环,还容易诱发胃寒、肌肉酸痛,有时候一觉醒来,脖子都扭不动。
我小时候奶奶常说,“立秋睡凉席,寒气入骨髓”,小时候不懂,现在当医生后才知道,她说得一点不夸张。
很多人夏天积压的疲劳,到了这个节气突然爆发,其实就是身体进入了“换季模式”,但你还在用“夏天的思维方式”对待它。
接着说“3不喝”。很多人到这个时候还没从夏天的饮品状态里走出来,冰镇饮料、冷泡茶、冰啤酒,一天不喝就难受。可身体不是一直能扛得住的。秋天的阳气已经在收敛,过多寒凉入口,最先受伤的是脾胃。
脾主运化,它是你身体的“运输站”和“仓库”,你给它灌冰水,它就会罢工。
立秋之后,门诊里最多的就是胃胀、腹泻、食欲减退的人,问一问饮食习惯,十有八九都逃不过一个“凉”字。喝冷饮的习惯不改,脾胃问题就会反复。
有一位30多岁的男患者,夏天天天冰啤酒,一顿两瓶起步,立秋那几天就开始拉肚子,以为是吃坏肚子,挂水吃药也不见好,后来才发现是寒湿困脾。真不是药解决得了的问题,生活方式不改,药都白吃。
立秋以后,白开水、温热茶、去湿汤,这些才应该是你杯子里的主角。要是实在戒不掉冷饮,也别空腹喝,稍微加点姜片、红枣进去,也比直接灌下去强。
最后说“4要吃”。这不是随便吃点什么,而是要吃对东西。立秋是“阳消阴长”的开始,身体开始往内收敛,这时候你不补,接下来整个秋冬都会虚。
要吃的核心是:润肺养胃、健脾祛湿。不是一味进补,而是让身体顺着节气的节奏走。这个时候我最推荐的就是:莲藕、山药、银耳、百合、扁豆、南瓜、红枣、芝麻这些温润又不过于燥热的食材。
有人问我,立秋是不是该吃点肉?当然可以,但别一上来就大鱼大肉。可以从鸡肉、鸭肉、猪肚、牛腱这些清补、易消化的肉类开始,搭配一些健脾的食材。比如:鸭肉炖山药、猪肚煲扁豆,既补又不腻。
银耳百合汤也是我自己常喝的一个搭配,特别适合晚上吃点清淡的饭后喝上一碗,润肺又安神。你如果这时候吃点对的东西,不仅能养住夏天透支的身体,还能给秋冬打个底,少生病、少疲惫。
我见过太多年轻人,秋天一开始就“秋乏、秋燥、秋困”,不是因为秋天本身,而是夏天太放肆、立秋不收敛。身体其实很公平,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回应你。
还有一点特别想说,别等到“感觉不舒服”才想起来调理身体。立秋不是一个节日,它是一个信号,是身体该转弯的节点。你跟着它转,顺着它走,它就不会跟你闹脾气。
我自己每年到这时候,衣服换得特别勤,哪怕只出了一点点汗,也会立刻换掉;每天晚上睡前泡脚,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坚持;
早上起床一定不空腹喝凉水,哪怕只是用温水涮一口,肠胃都舒服很多。这些看起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习惯,其实才是真正能保护身体的底气。
很多人以为健康是靠药保的,其实更多时候,是靠每天一点点不将就的生活细节积累来的。你不觉得,身体其实比你更懂季节的节奏吗?它不是你脑子里的计划表,它只听得懂你怎么对待它。
明天立秋,不管你在赶项目、准备考试、带孩子,还是加班应酬,这四件事,不穿湿衣、不睡凉地、不喝冷饮、要吃润养的东西,真的别忽略。
你把这些事做好了,秋天就不会那么难熬。甚至整个冬天的底子,都能在这几天里打好。
我们总说身体是本钱,但很多人都在透支。你不觉得,最该对自己好一点的时刻,就是节气交替的这几天吗?参考文献:[1]王彤,张丽,李艳.立秋节气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18):107-109.#夏季图文激励计划#[2]高丽,张建飞.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4):445-448.[3]杨俊,李伟.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理论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05):70-73.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