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签字笔落下。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税率从最低10%到最高41%不等,新规将于8月7日正式生效。这一政策被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称为 “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一天”。此刻,全球贸易体系在关税的利刃下震颤。
美国贸易代表葛里尔在行政令签署三天后的表态,彻底浇灭了各国的谈判幻想。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中冷峻宣告:“这些税率基本上已定,不应寄望短期内调降。” 被列入名单的国家命运迥异:叙利亚承受41%的最高税率,缅甸、老挝紧随其后达40%,瑞士被征39%,而英国与巴西则获得10%的最低税率。日本、韩国等多数国家被划入15%的“中间地带”。为防止规避行为,行政令特别规定:任何通过第三国转运的商品将被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
大西洋彼岸的报复行动来得迅猛而凌厉。加拿大率先切断对美电力供应——这占美国进口电力的85%,导致东北工业区瞬间陷入瘫痪危机。欧盟则挥出260亿欧元的关税重拳,联合53国共同抵制美国政策。在亚洲,RCEP国家悄然构建半导体供应链体系,试图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政策漩涡中,美国联邦贸易法院的判决如同一道闪电: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关税违宪,12个州随即联合起诉政府“颠覆宪法秩序”。
美国本土的超市货架首当其冲。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鞋类价格短期内将飙升40%,服装上涨38%,即使长期涨幅仍将维持在17%-19%。巴克莱银行的报告警告,关税对经济的拖累将逐步显现,最终可能拉低GDP增长1个百分点。对于普通家庭,这场贸易风暴意味着每年增加2100至3800美元的生活成本,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西雅图港的集装箱船近乎清零,30万货运岗位摇摇欲坠。
企业会议室内弥漫着焦虑。苹果公司本季度预计损失11亿美元,福特汽车因关税成本调亏8亿美元,孩之宝玩具额外支出6000万美元。沃尔玛和宝洁等零售巨头无奈酝酿涨价,而惠而浦的生产线因成本压力面临停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却在镜头前展示乐观:“上个月关税带来300亿美元收入,新政下预计每月增至500亿。特朗普正为美国人民利用这一点。”
8月7日午夜钟声敲响,新关税正式生效。当全球目光聚焦于60多个国家商品的通关时刻,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8月7日接受霍士新闻采访时透露关键转折:“对华加征关税暂缓期可能再延90天。” 他同时强调转运规则的严厉性——中国商品若经越南转运美国,将被直接征收40%惩罚性关税。这一表态恰似暗夜中的信号灯,既延续了5月中美达成的“暂停报复措施”共识,又为8月12日到期的24%对华关税延期埋下伏笔。
历史阴影笼罩当下。耶鲁学者指出,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已升至17%,创下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以来最高水平,而那部法案曾导致全球贸易萎缩66%。此刻,特朗普手握关税武器,却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进程:越南TCL工厂迁往泰国,墨西哥工厂仍依赖中国螺丝钉,中国半导体自给率飙升至50%。惠誉评级在最新报告中警示,这场关税风暴正在“重新点燃通胀并拖累经济增长”。
8月10日的黎明到来时,全球贸易版图已悄然改变。美国海关系统因政策频繁调整陷入技术瘫痪,被迫允许企业“先放行后补报”;而欧盟、RCEP等区域合作体正成为多边贸易的新基石。当特朗普宣称“关税让美国再次强大”时,普通美国家庭正凝视着超市价签上的数字,而跨国企业则重新绘制着供应链地图。这场以“对等”为名的关税战争,终将证明:贸易壁垒筑得越高,经济代价的悬崖就越陡峭。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