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9****8848
您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内容
杭州高铁1.5h,藏在浙江的“清凉《瓷都”,不输景》德镇,夏天23℃

杭州高铁1.5h,藏在浙江的“清凉《瓷都”,不输景》德镇,夏天23℃

发布时间:2025-08-11 02:59

杭州高铁1.5h直达,藏在浙南林海的“清凉瓷都”,夏天平均23℃当杭州的暑气蒸腾到38℃,写字楼的空调外机嗡嗡作响,温州的柏油路快要烙熟鸡蛋时,在高铁1.5小时圈内,藏着一座被瓯...

产品详情PRODUCT DETAILS

杭州高铁1.5h直达,藏在浙南林海的“清凉瓷都”,夏天平均23℃

当杭州的暑气蒸腾到38℃,写字楼的空调外机嗡嗡作响,温州的柏油路快要烙熟鸡蛋时,在高铁1.5小时圈内,藏着一座被瓯江源头滋养、被千年青瓷浸润的清凉之城——丽水龙泉。

这里,没有西湖边摩肩接踵的人群,却有着“江南林海”的壮阔与“青瓷故里”的温润。明代《天工开物》曾盛赞它“泥火共生,臻于至善”,如今,这份山林的清凉与瓷土的沉静,依然在松涛里流淌。

它从不屑于挤入网红避暑榜单,却自有一套与暑气过招的法则。当浙南平原被热浪包裹,龙泉的林海间、古窑旁、溪谷里,特别是凤阳山的林间步道和西街古巷的穿堂风里,体感温度常常徘徊在20℃左右,清晨登山甚至要裹件防风衣。

龙泉的“凉爽”,不是北方山林的干冷,而是松针滤过的风、溪涧带起的雾、青瓷窑火余温里的温润,凉得有层次,爽得有底蕴。风从黄茅尖的林海吹来,带着松脂的清香,轻轻漫过整座城。

龙泉的“凉爽”,藏在“一峰一溪一古巷”的格局里。凤阳山的云海翻涌在江浙之巅,瓯江源的清泉叮咚在乱石间,西街的青石板路印着明清的月光,处处是凉,处处是景。

龙泉的“凉爽”,藏在神龙谷的瀑布群里。三叠瀑从崖壁跌落,水雾漫过木栈道,实测体感温度比市区低5℃,走在其间像裹着一层湿凉的纱,连呼吸都带着草木的清甜(记得穿防滑鞋,别贪凉久坐石墩)。

龙泉的“凉爽”,还藏在古窑的龙窑遗址、畲寨的吊脚楼、老街的茶坊里,是浙南独有的夏日馈赠。

地理篇 林海瓷源,水墨浙南

龙泉,浙南的“山水秘境”,瓯江源头与括苍山脉在此相拥,孕育出它“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风貌。

凤阳山: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就藏在这里。山顶的草甸在夏日铺成绿毯,清晨的云海会漫过栈道,人站在其间像踩在云里。山间的凤阳湖像块蓝宝石,倒映着云杉与冷杉,湖边的木椅上坐半小时,裤腿会染上晨露的凉。

神龙谷:一条溪涧穿谷而过,大小瀑布藏在密林里。三叠瀑最是神奇,第一叠如银帘挂壁,第二叠碎成珍珠,第三叠汇入碧潭,水雾随山风漫到观景台,盛夏正午也得拢紧袖口。

瓯江源:溪流从乱石堆里冒出来,水凉得像刚从井里汲出。岸边的野杨梅红透时,摘一颗丢进溪里,半分钟捞起,酸甜里带着冰碴儿的清爽。

西街古巷: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两侧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屋檐伸出的飞檐能遮住大半个路面。午后阳光斜斜照进来,在地上拼出木窗的影子,穿巷风带着隔壁茶坊的龙井香,凉得让人想在门槛上打个盹。

美食篇 山林之味,瓷碗盛鲜

龙泉的味道,是林海的清鲜与窑火的醇厚撞出来的,带着山民的实在。

宝剑笋:只长在凤阳山海拔800米以上的竹林里,因形状像短剑得名。用山泉水焯过,清炒时只放少许盐,脆得能听到“咔嚓”声,嚼着有股竹露的甜。

安仁鱼头:选瓯江源头的花鲢,鱼头比脸盆还大,用本地的紫苏叶和山椒炖。瓷锅咕嘟咕嘟冒热气,鱼肉嫩得夹不起,汤汁泡饭能吃三碗,辣中带鲜,鲜里裹着清凉。

黄粿:用高山粳米蒸熟捶打而成,米香裹着草木灰的淡味。切片炒腊肉,或是煮在鱼头汤里,软糯中带着嚼劲,是山民抗饿又解暑的吃食。

青瓷宴:把菜肴装进哥窑、弟窑的瓷器里,“冰裂纹”碗盛着凉拌溪螺,“粉青釉”盘装着畲族乌米饭,连盛汤的都是仿宋的执壶,吃的是味,品的是千年瓷韵。

街头巷尾,还有烤笋干、清明粿、山粉饺,几块钱就能买到山林的馈赠。傍晚的西街口,阿婆推着竹筐卖冰镇木莲豆腐,撒上薄荷水,吸溜一口,凉从舌尖窜到天灵盖。

历史篇 窑火千年,剑瓷共生

龙泉的历史,是一部泥与火、铁与水的史诗,剑气与瓷光在此交融。

大窑龙泉窑遗址:宋代五大名窑的“民窑典范”,30多处龙窑遗址藏在竹林里。断壁上还能看到红烧土的窑床,碎瓷片混在青苔里,俯身拾起一块,指尖能触到八百年前窑工的温度。

欧冶子铸剑遗址:在剑池湖旁,传说是春秋时欧冶子铸“龙渊剑”的地方。湖边的巨石上刻着“剑池”二字,水色墨绿,据说深不见底,晴天能看到水底的剑影。

西街明清建筑群:全长1500米的老街,藏着200多座老房子。“何氏宗祠”的木雕牛腿刻着“八仙过海”,“龚氏民居”的天井铺着青瓷碎片拼的图案,门板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像在数着往来的脚步。

从宋代的“瓷都”到明清的“剑乡”,龙泉的故事写在窑火里,刻在剑脊上。徐霞客曾在此“循溪探源,宿于瓷村”,留下“山翠欲滴,水凉沁骨”的记载,为这座城添了笔山水情。

民俗篇 窑工遗风,畲寨新韵

龙泉的日常,飘着窑烟的淡香,响着锻剑的叮当,藏着古老的仪式。

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走进青瓷工坊,能看到老师傅把瓷土揉成泥团,拉坯机转起来时,泥在掌心慢慢长高,像从土里长出的玉。开窑那天最热闹,窑门打开的瞬间,带着草木灰味的热气混着凉意涌出来,瓷坯在火光里泛着青,像刚从水里捞起的月亮。

宝剑锻打技艺:“千锤百炼”在这里是实景。铁匠铺里,红热的铁坯在砧上被锤得火星四溅,反复折叠锻打,最后磨出的剑刃能映出人影,剑鞘上的畲族银饰叮当作响。

畲族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三,竹垟畲族乡会摆起长桌宴。畲族姑娘穿蓝布绣花衣,唱着山歌敬米酒,小伙子跳着竹竿舞,竹竿敲出的节奏里,能听到山风的声音。

迎龙灯:正月十五,西街的龙灯有百米长,龙头是青瓷做的,龙身糊着绵纸,里面点上LED灯,游起来像条发光的龙,从街头到巷尾,惊起檐下的燕子。

夜宿青瓷小镇的民宿,枕着远处窑厂的闷烧声,听着溪涧的流水;晨起去剑池湖,或许能遇见打太极的老人,他的剑穗扫过露水,惊起一串涟漪。

为何首选西街古巷?

交通贴人心:离龙泉站仅1公里,步行15分钟可达,骑共享单车5分钟,打车起步价就能到。

免费藏精华:整条古巷免费开放,从“剑川桥”走到“明清牌坊”,20分钟就能踩遍明清的青石板,看够木雕、砖雕、青瓷嵌饰。

文化密度高:短短一条街,既有清代的钱庄旧址,又有民国的邮电局,还有现在的青瓷手作工坊,走三步见瓷,五步闻茶,像逛活着的浙南民俗馆。

清凉藏不住:巷子里的老房子都有“穿堂风”,正午太阳最烈时,坐在“詹氏老宅”的骑楼下,风从巷头来,带着溪水汽,比空调还舒服(记得带本书,能坐一下午)。

深度体验足:2小时能逛完巷子里的“龙泉宝剑博物馆”,亲手试打一把小剑;或去“青瓷创客空间”,拉个歪歪扭扭的小碗,感受泥与火的缘分。

我的真实感受:

本以为龙泉只是座“老瓷窑”,来了才知它藏着这么多清凉的巧思。西街的老房子不刻意翻新,木窗上的蛛网都带着古意,穿巷风里没有商业的喧嚣,只有阿婆唤孙儿回家吃饭的乡音。

在神龙谷的瀑布下,水雾打湿了头发,手机显示气温21℃,可明明是七月流火的天。最惊喜的是凤阳山的清晨,穿着外套看云海漫过黄茅尖,风里有松针的味道,像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吹跑了。

下次来,一定要住山脚下的畲寨,听着山歌醒来,去龙窑看一次开窑,把那抹青瓷的凉,揣进心里。

游玩小贴士:

交通:高铁直达“龙泉站”,杭州东出发约1.5小时,温州南1小时可达。市内打车起步价8元,去凤阳山建议自驾或包车(约1小时车程)。

推荐行程:

DAY1:西街古巷(访古、体验青瓷手作、纳凉)-> 剑池湖(寻铸剑传说)-> 青瓷小镇(看龙窑、逛博物馆)

DAY2:凤阳山(登黄茅尖、游凤阳湖、探瓯江源)-> 神龙谷(观瀑布、走溪涧步道)

(若时间充裕)大窑龙泉窑遗址 -> 竹垟畲族乡

美食聚焦:宝剑笋、安仁鱼头、黄粿、青瓷宴。西街的“老街面馆”、青瓷小镇的“瓷都酒家”都是老店。

注意:山区早晚温差大,即使盛夏也要带薄外套;林间蚊虫多,备瓶驱蚊液。

结语:

龙泉,真的太被忽略了!

它是杭州人抬脚就到的“林海瓷都”,是欧冶子铸剑淬火的秘境,是青瓷映着松涛的清凉世界,更藏着凤阳山、神龙谷这些20℃的避暑天堂。

它的凉爽,藏在松风里、溪涧中、古窑旁,也藏在千年的窑火余温和山间的烟火气里。这个夏天,别躲在空调房里了,去龙泉,让林海的风,吹走一身暑气吧!举报/反馈

服务项目
客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