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开国上将里面,有两人的晚年经历很受人羡慕:许世友与杨得志,在多年不打大仗的情况下,1979年又获得了指挥大兵团的机会。他俩出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两线总指挥,为国家和人民军队再度立功,壮心不已。
不过在反击战胜利之后,两位老将军的“去向”,却有显著区别。1980年许世友不再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离开部队一线,就此退居故地南京养老;而杨得志没有退下来,他此前跟许世友一样,连续当了20多年大军区司令员,1980年更进一步,奉调入京出任全军总参谋长。
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一种论调称,许世友将军79年指挥的反击战东线战事,战损比方面不如西线,所以军委对杨得志的表现更满意,战后给予擢升。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反击战期间,许世友全程指挥作战,而杨得志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开战8天便被紧急送回北京救治,后续战事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具体负责。所以杨得志和许世友的指挥战绩,根本就没有很直接的对比,如何影响将领的留用或晋升问题?
其实按照八十年代初,军队年轻化改革的要求,许世友和杨得志的年龄都偏大了:许司令在1980年,已经是74岁的老人;杨得志稍好,但也已经69岁。许世友常年患有腿病,从解放战争时便影响指挥作战,而杨得志在79年反击战期间突患急性心衰,更是非常危险,此外他还有困扰多年的胃病。
所以按照年龄和健康因素,老将军退下来属于正常情况。但以他俩的军队资历、地位,若非自己主动请辞,上级应当不会强制要求。许世友便是功成身退的类型,向军委打了辞职报告;其实这一年还有一位跟许、杨功绩相当的开国上将请辞,就是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他也在1980年主动离开了军队一线领导岗位。
许世友与韩先楚,都能以军队发展大局为重,品格令人叹服。而杨得志更是一生低调厚重,反击战后身体不佳的杨得志,也向军委表达过退居二线的想法,但没有获得通过。不光不能退,杨得志还被任命为三军总长,职务进一步提升。
这期间有一个插曲:八十年代初总参谋长人选有变故,原因在前几期文章里有介绍,不展开赘述了。杨得志本不是总长候选人,但他的综合特点,倒是很适合这一中枢岗位:能够把控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同志,懂军事、人缘又好。流程理顺了,总参工作就顺利,这是杨得志的强项。
而像许世友、韩先楚、杨勇这类战将,或许不像杨得志那么全面,许世友早年更是主动表示过,自己更适合在一线带兵,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至于坐镇中枢并非强项。这也是毛主席在世时,许司令受到信赖长期镇守一方,却始终未进京任职的重要原因,这就叫知人善任、充分发挥出爱将的长处。
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出身双红一的杨得志,因作战需要一度归入过晋冀鲁豫体系,受到刘邓的直接领导,战争年代共事多年,军委首长对他是非常了解并信赖的。所以杨得志1980年能够出任总长,既有年龄稍微年轻一些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才获得了一次重要机遇。他一直在总长任上,干到1987年才退下来,此时许世友将军已经病故。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优质好文激励计划#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