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
本文2019字 阅读3分钟
62岁的老刘,最近总感觉“尿不尽”,每晚起夜三四次,还常常“尿急尿不出来”。他起初以为自己上了年纪,是正常现象,直到一次单位体检显示前列腺明显增大,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像老刘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男性中,超过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问题,而到了80岁,这个比例上升至90%。
更值得关注的是,约80%的前列腺增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很多人并不是“老了就该有这毛病”,而是生活中长期忽视了一些关键细节。
那么,前列腺增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哪些症状要引起警惕?有没有办法在早期就控制住病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男人的沉默病”。
前列腺增生不是癌,但也不能拖
很多人听到“前列腺增生”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前列腺癌?”先明确一点,前列腺增生不是癌变,它是前列腺组织增大,属良性改变。但良性不等于安全。
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尿道。当它增生时,会逐渐压迫尿道,影响排尿,甚至可能导致尿潴留、膀胱结石,严重者还会伤到肾功能。
临床上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早期症状明显却拖着不看,等到病情加重,不得不手术,治疗难度和风险都大大增加。
4类排尿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增生警报”
前列腺增生的典型表现,几乎都围绕着一个字:尿。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排尿问题值得重视。
以下4类症状,尤其要警惕:
尿频、尿急:白天小便次数明显增加,夜间起夜两次以上,甚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
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无力,尿流断断续续,需要用力才能排出。
尿不尽感:刚上完厕所还觉得膀胱没排干净,反复跑厕所。
急性尿潴留:突然完全无法排尿,需紧急导尿处理。
这些症状往往起初并不剧烈,但一旦持续超过两周,就应尽快就医检查。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男性,前列腺增生的风险更高,不宜掉以轻心。
80%的问题出在生活方式,3类习惯正在“偷偷喂大”前列腺
很多人以为前列腺增生是“自然老化”,其实不完全正确。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Urology》的研究指出,生活方式因素在前列腺增生的发展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
尤其是这3类习惯,会让前列腺增生“变本加厉”:
1. 长期久坐,血流变慢
前列腺是充血器官,长时间久坐,尤其是办公族、司机等群体,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引起腺体慢性充血,导致组织增生。
2. 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长期摄入大量红肉、油炸食品、动物脂肪,会促使体内雄激素水平异常,而雄激素正是刺激前列腺增生的重要因素。
3. 夜生活不规律,烟酒刺激过度
频繁熬夜、过度饮酒、过度性生活,都会使前列腺处于长期刺激状态,诱发慢性炎症,进而加剧腺体增生。
换句话说,很多前列腺增生是“吃出来”“坐出来”“熬出来”的。只要及时干预这些习惯,病情往往能得到明显缓解。
早期控制别拖延,防治靠“养”更靠“管”
面对前列腺增生,“不治等拖”是最差选择。一旦出现排尿障碍,就应尽早进行规范评估与干预。
目前医学上对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疗,包括药物、微创手术、激光疗法等多种方式。但对大多数早期患者来说,通过“生活管理+个体化用药”已足够控制病情。
以下这些建议,既实用又易执行,是我们临床中反复强调的“前列腺自我管理要点”:
规律排尿:不要憋尿,也不要强迫排尿。每次排尿尽量放松,不追求“尿干净”。
远离刺激物:少喝酒、咖啡、浓茶,避免辛辣食物,减少对前列腺的刺激。
适度运动:推荐游泳、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有助于改善骨盆血液循环。
体重控制:肥胖与前列腺增生密切相关,减少腹部脂肪尤为关键。
定期复查:即使症状减轻,也应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体积、尿流率等检查,预防病情反复。
对于部分症状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出α-受体阻滞剂或5α-还原酶抑制剂等药物。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或长期服用偏方。
别忽视心理压力,它也会“放大”症状
不少患者告诉我:“有时候情绪一紧张,排尿就更困难。”这其实并不奇怪。
精神压力大、焦虑、紧张情绪,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膀胱与前列腺的协调功能。越是担心“尿不出来”,越容易出现功能性阻滞。
因此,我们常常建议患者学会放松,比如听音乐、深呼吸练习、适当做些冥想或太极。心理调适对缓解排尿障碍,也是一种关键手段。
总结:前列腺增生不是“老年病”,是“生活病”
前列腺增生不是无法避免的宿命,而是可以提前干预的生活方式疾病。越早认识,越早管理,越能减少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如果你或家人已经出现了排尿异常的信号,不要拖、不要忍,更不要迷信偏方。科学检查、规范治疗、良好生活习惯,才是控制前列腺增生的关键三板斧。
它不是癌,却可能毁掉一个男人的尊严。别等到“尿不出来”的那天,才后悔没有早点重视。
参考资料:《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