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
本文1885字 阅读3分钟
“医生,我是不是糖尿病了以后,啥都不能吃了?”
在门诊,这样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要听到。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就像接到了“全食物封杀令”。白米白面不敢碰,水果一口不敢吃,连喝口牛奶都要三思而后行。有人甚至一日三顿只吃青菜豆腐,过得比苦行僧还“清淡”。
但是,你以为这样做是在控制血糖,实际上,可能正在慢慢拖垮你的身体。
真相是:过度忌口,不但控制不好血糖,还可能加重病情
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吃出来”的病,也不是靠饿就能“饿回去”的病。它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
很多患者以为,既然糖代谢有问题,那我就干脆不吃含糖的东西。但问题是,不吃糖≠血糖好,吃得太少反而会让身体更乱套。
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患者一发现血糖高,就极端控食,结果不到两周,人瘦了五六斤,血糖不降反升。为什么?
因为身体缺了能量来源,就会自作主张地分解脂肪和肌肉来“救急”,此时会产生大量酮体,不仅让血糖更不稳定,还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更常见的,是患者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蛋白质缺乏、贫血、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感冒、经常疲乏无力,吃药效果也越来越差,最后不仅糖没控住,身体也垮了。
所以,糖尿病不是“节食”病,更不是“饿”出来的病。真正科学的控糖,从来不是少吃,而是会吃。
控糖吃什么?不是看“甜不甜”,而是看“升糖快不快”
很多人把“甜”当成高血糖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举个例子:白米饭吃起来不甜,但升糖速度比苹果还快。为什么?因为它的升糖指数(GI)高,消化得快,血糖飙升也快。
而像苹果、梨、桃子这些水果,虽然味道甜,但由于含有丰富的果胶和膳食纤维,升糖速度比你想象得慢得多。
所以,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甜,而是不能吃“升糖快”的东西。
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不吃主食,只吃青菜和肉。
你以为自己在控糖,其实是在“控命”。主食是身体最基础的能量来源,长期不吃会导致低血糖、酮症、营养不良,甚至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误区二:一口水果不敢吃。
正确做法是挑选低GI的水果,控制在每日200克以内,分次食用,比如上午吃半个苹果,下午吃半个梨。不要空腹吃,不要榨汁。
误区三:只要不甜就能吃。
白馒头、米粉、年糕、精制面包……这些虽然不甜,但升糖速度极快,吃多了一样让血糖飙升。
合理饮食,才是血糖的“刹车片”
控制饮食,不是“节食”,也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吃得对、吃得稳、吃得规律。
首先,每餐都要吃主食,但要“粗细搭配”。
推荐一半白米饭,加上一半糙米、燕麦、荞麦、玉米等粗粮。这样既能保证能量,又能延缓血糖上升。
第二,每餐都要有蛋白质。
豆腐、鸡蛋、鱼虾、瘦肉、牛奶、豆浆,这些都是优质蛋白来源。不但不会升高血糖,还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波动,保护肌肉、增强免疫力。
再来,蔬菜要吃够,最好每餐有两种以上。
绿叶菜、彩色蔬菜都可以。膳食纤维能延缓糖的吸收,是天然的“降糖药”。
最后,饮食要定时定量,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不要一整天不吃,到了晚上猛吃一顿;也不要因为血糖高就自己断药、断主食,那样做只会让内分泌系统更混乱。
除了吃,糖尿病人最容易忽略的两个问题
很多患者觉得,只要吃得清淡,血糖就能稳住。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影响血糖的因素远不止饮食。
第一是睡眠。
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30%以上。也就是说,同样一碗米饭,睡不好的人血糖升得更快。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还会影响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让控糖越来越难。
第二是情绪。
焦虑、抑郁、长期情绪紧张,会让肾上腺素和应激激素飙升,这些东西会直接促进肝脏释放糖原,血糖不升都难。
所以,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吃药和吃饭,还要睡得好、心态稳、情绪平,这些看似“软指标”,其实对血糖影响非常大。
说到底,糖尿病人不是要“少吃”,而是要“吃对”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请千万记住这句话:
不吃不代表控糖,吃得对才是真的治疗。
过度忌口不仅没用,还可能越控越差,把身体搞得“营养不良+血糖不稳+免疫力差”。真正科学的控糖,是会吃、会选、会搭配。
血糖不是靠饿下来的,而是靠规律生活、合理饮食、科学用药、适量运动一点点稳定下来的。
我们作为医生,说了800遍,不是为了劝你多吃,而是希望你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出希望。
参考资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