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上证指数在3639点附近反复拉锯,银行股勉强护盘,农业银行股价悄然创下历史新高。而深市与创业板却双双收跌,创新药与新能源板块的资金正悄然撤退。两市1.85万亿的成交额背后,超过3100只个股下跌,市场分化如同紧绷的弦——此刻距离证监会三条新政落地,仅过去72小时。
惊雷:退市新规深夜落地
8月5日22时,证监会官网突然挂出三份文件。第一颗惊雷当属终止上市新规:“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或“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跌破3亿元”的企业将强制退市。某制造业公司2023年净利润-8000万元、营收900万元,2024年延续亏损且营收降至800万元的案例被直接点明——这类企业退市已成定局。新规实施仅半年,触发退市指标的公司已达12家,较2024年同期暴增50%。*ST超华、*ST洪涛的代码,从此在交易屏幕上永远消失。
几乎同时,投行圈的工作群炸开了锅。重组审核新政允许对未盈利科技企业采用收益法估值——一家AI企业收购某算法公司,尽管标的账面净资产仅1.8亿,却因神经网络压缩技术的独占性,最终估值飙至15亿元,溢价8倍!更让券商振奋的是审核提速:半导体企业并购上游材料公司的案例,从受理到过会仅用25天,较此前3个月的周期缩短70%。深交所内部人士透露:“‘强链补链’项目已开通绿色通道。”
再融资闸门收放博弈
8月6日开盘前,某传统制造业公司的董秘收到券商紧急通知:因股价长期破发,原定5亿元的定增计划被监管层叫停。几乎同一时间,某生物医药企业却拿到5亿元再融资批文——其研发的国产抗癌新药刚进入临床三期。新政划出鲜明界限:破发、破净企业再融资受限,但符合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项目畅通无阻。再融资间隔期从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的规定,让连续亏损企业雪上加霜。
市场反应迅疾而分裂。稀土永磁板块单日暴涨5.24%,宁波韵升等个股涨停,缅甸政治冲突叠加新能源需求激增,磁材大厂订单已排产至9月中旬。半导体板块获主力资金32.89亿净流入,富满微等20余股涨停——特朗普对进口芯片加征100%关税的传闻,意外点燃国产替代热潮。而创新药板块应声下跌1.71%,百济神州股价重挫,海外关税与医保降价双刃高悬。
长线资金的定海神针
8月8日下午,证监会再次发声:“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资本,严把发行上市关,杜绝大规模扩容。”这已是7月24日年中工作会议后,监管层第三次强调“耐心资本”。汇金、险资等“国家队”悄然调仓,工商银行7月领涨后,农业银行接力创下历史新高,邮储银行亦蓄势待发。两融余额自2015年后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但1.71万亿的日成交额环比缩水1153亿,透露出部分资金的观望。
中芯国际半年报成为试金石。尽管技术突破28nm订单落地,但环比回落的业绩仍引发抛压,港股跌幅尤甚。这恰似当前市场的隐喻:当政策红利遭遇财报季,估值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指出:“市场稳定有活力,需兼顾创新包容与风险防控。”监管层一面用退市新规出清“僵尸企业”,一面借重组新政为硬科技输血——2025年受理的134家IPO企业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占比近90%,未盈利科技企业已达5家。
全球棋局下的中国落子
当夜,华尔街投行紧急解读中国新政。高盛新进持仓金浦钛业8900万,QFII二季度增持A股78.26%,重仓九号公司市值达11.69亿。全球资本嗅到风向转变: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正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接轨,10月1日即将施行的《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运营机构保持不低于6个月运营成本的优质流动性资产——这恰与耐心资本理念形成共振。
周一清晨,沪深交易所主机完成系统升级。退市新规自动扫描出7家触及红线的公司,并购重组系统已收到12家科技企业的审核申请。珠海泰诺麦博制药作为首家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IPO材料静静躺在受理队列中。散户大厅里,老人们翻阅着印有“耐心资本”头条的报纸;交易员紧盯稀土与半导体板块的开盘竞价——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转型,正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黎明悄然启程。举报/反馈